虚拟洗钱行为些弯绕定中的那弯绕货币法认司
在这个数字货币大行其道的时代,新型犯罪手段花样百出。最近接触了不少利用虚拟货币为电信诈骗"洗钱"的案件,发现这里面门道还真不少。2021年"两高一部"出台的《意见(二)》确实给这类案件提供了法律武器,但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不少让人头疼的问题。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案子:诈骗团伙让受害者把钱打到某个"投资顾问"的账户,说是用于购买比特币进行"高收益理财"。其实这个"顾问"就是个二道贩子,专门帮诈骗集团把赃款换成虚拟币。这类案件最难办的就是怎么给中间人定罪 - 是诈骗共犯?还是单纯的洗钱? 1. 钱到底算不算"赃款":就像去年那个假炒股平台案,受害者交的"会员费"是诈骗所得,但投入的"炒股本金"就不能算。这中间的界限,有时候连办案民警都搞不清。 2. 时间节点怎么把握:诈骗既遂前帮忙转移资金是共犯,既遂后就是洗钱。但问题是,有些平台受害者还能操作账户资金,这就很考验法官的判断了。 3. 主观故意怎么证明:很多中间人装糊涂,说"我就是个搬砖的,不知道他们在诈骗"。这时候就得看他平时聊天记录、转账方式这些细节。 经过这几年办案,我总结出几个要点: 首先得看这笔钱是不是真的"脏"了 - 要有财产价值、来路不正、确定归犯罪分子所有。 其次要抓准诈骗既遂这个分水岭:被害人失去控制前是共犯,之后就是洗钱。 最后要重点查主观方面:有没有事前勾连?知不知道具体在骗人?这些都需要结合微信聊天、转账记录等证据综合判断。 光靠法律打击还不够。最近我们跟监管部门合作,开发了虚拟货币交易监测系统,确实抓到了不少可疑线索。但最关键还是要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- 那些承诺"稳赚不赔"的投资,十个有九个都是坑。 (本文基于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司法研究重大课题成果,由西南政法大学课题组完成)一、虚拟货币洗钱:披着科技外衣的犯罪帮凶
二、司法认定中的三大难题
三、办案心得:主客观要兼顾
四、治理需要多管齐下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Base生态基金首轮投资:这些新兴项目将如何重塑链上世界?
- 液流电池能否靠低成本突围?储能行业迎来关键转折
- 别错过这波千载难逢的财富机会:BRC-20上的MEME币开始发力了!
- NFT市场再现生机:这些藏品为何又火了?
- 以太坊大佬预言:美国终将拥抱加密货币革命
- 从网络段子到投资新宠:Meme币的华丽转身与元宇宙野心
- 加密货币市场惊现画门行情,现在是抄底好时机?
- 比特币能否问鼎全球货币宝座?一位老韭菜的十年观察
- 比特币横盘震荡,下周这些关键事件将引爆行情!
- Web3领域的全球盛会:Sustainable Web3 SG 2023精彩回顾
- Web3创业者的新大陆:为什么大家都在Telegram上淘金?
- 贝莱德出手以太坊ETF:市场狂欢背后的冷静思考
- 以太坊要起飞?机构疯狂囤币背后藏着怎样的财富密码
- 区块链生态构建新思路:解读两点一线战略的深层逻辑
- 加密货币市场周报:这些潜力币种正蓄势待发
- EOS三国背后的经济哲学:一场关于链游未来的深度对话
- V神南洋理工演讲: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区块链十年心路
- Avalanche的逆袭:RWA赛道如何引爆AVAX的百倍增长?
- 以太坊近期走势分析:震荡市中如何稳健获利?
- 元宇宙的下一站:探索自治世界的文化基因
- 搜索
-